如果要说什么是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的,战争可能就是其中一个。

描写战争的作品有许多,它们可能视角不同,形式不同,但不少都有着同样一个主题:反战。

这里摘录几篇我常读、常看、常听的。

反战的名作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从战士的妻子的角度写战争。

丈夫参与战争的理由是“救边”。国家被侵略了,挺身而出,没能回来。

留给妻子的是“不忍见此物”的思念。


Goodbye Blue Sky (Pink Floyd) (节选)

Look, Mummy. There’s an airplane up in the sky.

Ooooo

Did you, did you see the frightened ones?

Did you ,did you hear the falling bombs?

Did you ever wonder why we had to run for shelter.

When the promise of a brave new world,

Unfurled beneath a clear blue sky?

The flames are all long gone,

But the pain lingers on.

Goodbye, Blue sky.

很简单的节奏和歌词,但每次听都很有感觉。

从小孩的角度写战争。小孩甚至连战争是什么都不知道,他看到天上有架飞机,觉得很新奇。

但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天空中的飞机代表着死亡。湛蓝而平静的天空只能是奢望。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从将士的角度写战争。

在外打仗已经很久了,但一直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想家啊,回不去啊。


一封电子邮件

Date: Thu, 01 Apr 1999 06:37:30 -0800 From: insomnia insomnia@EUnet.yu Subject: thursday, april 1

dear everybody, the main novi sad bridge has been taken down completely. we are cut off from belgrade. no water today. shortage of bread and milk. if you do not hear from me anything more, this means i fled from the city, because life becomes insupportable here.

everything hurts, everybody hurts. now i feel like an island — cut off, cut off, cut off from everything.

peace with you all.

不是名作,只是被战争所困的普通人所发出的一封邮件。我在 insomnia x3看到,并摘抄了过来。

’life becomes insupportable here.‘这句看得揪心。

另一种视角

当然了,描写战争的作品这么多,也不都是反战的。

《大秦帝国之裂变》主题曲 (节选)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从将士的角度写战争。

打仗的目的也很明确:收复失地,理由无可挑剔。

口号也很有气势。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将士的角度写战争。

战友情也很有感觉。

打仗的理由是什么,里面没写。

但可能这就是战士们的真实情况。

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只知道“王于兴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从将的角度来写战争。战争已经结束,但依然还是会想起当年那种氛围。

读起来十分爽快。

打仗的目的有为自己,有为君主,有为国家。似乎也无可指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将士的角度写战争。

打仗的目的是打退侵略者,打灭侵略者。很正当的理由。

最后一句十分有气势。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个自知时日所剩无几的人的遗言。

虽然“元知万事空”,但依然还是放不下对失地的信念。

仗要打,而且要打赢,将失去的土地收复回来。

我的想法

关于战争的作品实在太多太多了,以上只能说是沧海一粟。

但其实也很能代表了。

描写的角度有亲身参与战争的战士、将军,有亲人奔赴战场的思妇,有懵懂的孩童,有时日无几的老人。

他们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而我对战争的态度,也很复杂。

我反对战争吗?是的。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我有起码的共情能力。当我看到那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我深深地同情他们。

我也绝不希望自己有一天被卷入战争,太可怕了。

我支持战争吗?可能。

收复失地,抵抗侵略。这都是很正当的理由。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被侵略了。难道你还不支持它进行反抗,不去参与到战争中,还要谴责它吗?

那可不可以这样:反对挑起战争的那一方,支持战争中弱小的那一方

我觉得也不尽然。

很多事情绝不是非黑即白的。

金庸的《天龙八部》写大宋和辽国之间的战争时,就很巧妙地以萧峰的视角来描写。

时代背景是辽国对大宋发起侵略。

从大宋的角度:自己是被侵略的一方,是弱小的一方。所以抗击是十分正确的,到敌方境内打草谷也是一种正义的报复。

从辽国的角度:自己之前弱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被欺负,现在自己实力起来了,为什么不去进一步扩展自己的领土。

萧峰是在大宋长大的契丹人。他的前半生很幸福,但一天他突然得知了自己的契丹人身份,并因这个身份被昔日的好友、手下群起而攻之。

而辽国作为自己的母国,皇帝也很赏识自己,对自己很好。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两边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而萧峰却被夹在了中间。

最后他的选择是:制止战争,而后跳崖自杀。

他的理由是:战争会带来死亡、交战双方的死亡。

我很认可这点,我也十分支持这点。

有没有不打仗的方法

有不少人为之努力着,但目前似乎并没有找到一个彻底的、有效的、通用的办法

  • 甘地选择“非暴力不合作”。他成功地实现了印度独立的目标,但是以印巴分治为代价。

  • 联合国。成立一个相对独立,每个国家有一定参与度的组织,进行居中调解。有用吗?不好说。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旧不断有战争出现。

  • 刘慈欣在《光荣与梦想》中提出了一个构想:“和平视窗”计划。而这计划在小说中的结局是“美丽的童话”。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在这里记录。

萨里,你这是叛国!”西亚代表团中有人高喊。

  “我的父亲是为国家而死的,他在十七年前的那场战争中阵亡,那时我才八岁,我和母亲只从政府那里拿到一千二百西亚元的抚恤金,之后物价飞涨,那点儿钱还不够我们吃两个星期的饱饭。”萨里从肩取下其他西亚运动员为他披上的国旗,抓在手中大声质问:“国家?国家是什么?如果是一块面包它有多大?如果是一件衣服它有多暖和?如果是一间房子能为我们挡住风雨吗?!西亚的有钱人早就跑到国外躲避战火了,只剩下我们这些穷鬼还在政府编织的爱国主义神话里等死!”

……

首都保卫战正处于最后阶段,城市已大半失陷,虽然大势已去,但从外地增援的部队仍源源不断地进入仍在战斗的城区,这些部队由杂乱的各种人组成,有穿军装的,更多的是扛枪的平民。萨里向一名军官要一枝冲锋枪,那人认出了他,笑着说:“呵呵,我们可请不起救世主了。”

  “不,普通一兵。”萨里微笑着说,接过了枪,加入了高唱国歌的队伍,在被火光映红了一半的夜空下,在颤动的土地上,向激战中的城市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