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词,出于各种原因,我尽量避免自己使用。这里记录下,不知道几年后自己再看看会怎么认为。

需要提前说明的一点是。以下的所有内容带有极强的个人主观看法,也仅仅是我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段的观点。

  • 开始时间:2020年

原因:

我认为被滥用了。看到别人在学习,就说别人在卷。我觉得并不好。


MBTI及其延申

  • 开始时间: 2023年

现象:

MBTI作为一项心理测试其实很有年头了。但今年不知怎么的,又掀起一波热潮。不少人都喜欢自称e人之类的。

原因:

我对MBTI这项测试没有任何恶意,自己也在心理课上做过相关的测试。但对于结果已经毫无印象。

不过我对所谓e人的表述蛮有成见的。

我认为人是多变而复杂的,随着所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我不认为简单的四个字母就能完全的描述一个人。更不愿意自己被其所定义。

不过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自称e人等行为可以类比为自称是某国某省人,可以单纯地理解为是自我介绍的一部分。这倒就无可厚非。

但我还是会尽量避免使用,因为我认这些心理评测的结果或多或少都会受到Barnum effect的影响。


因为审查而使用的谐音或缩写替代

  • 开始时间:2022年

现象:

我使用的一些国内平台,因为各种原因将一些词列为了敏感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库越来越大。而不管怎么审查,人们总会有需要使用到这些词的时候,于是就使用谐音、缩写来规避审查。包括但不限于:

  • 死 -> s
  • 大便 -> 答辩 (这个可能不是敏感词,而是因为大便这个词看着不雅?)
  • 傻逼 -> 伞兵 (这个很少见了,说来也讽刺。最初人们用伞兵代替傻逼是因为傻逼被列为敏感词;而当伞兵作为傻逼的替代词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后,开始认为这是对伞兵这一兵种的侮辱,使得傻逼这个词从敏感词中解放出来)

原因:

分情况考虑。

谐音词只要有趣,我还蛮喜欢的。但有趣的标准,就因人而异了。所以我干脆一棒子打死,尽量避免自己使用谐音字。

使用拼音缩写来规避敏感词,我很厌恶这种做法。但现在也说不清是为什么。

事实上,对于平台审查,我的做法是:如果我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该平台有被吞的可能,那我就不在该平台表达相关内容。这样反倒遂了审查者的愿,但我确实是这样做的。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我不知道。

微博前审查员刘力朋在我曾替共产党"真理部"做"脏活儿" - YouTube提到了这样的观点,我挺认可的:

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是让你自我审查,是让你困惑,所以要是想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要去想怎么绕过关键词,而是说不要害怕他们,拒绝自我审查。


xx不香吗

  • 开始时间:2023年

现象:

常见于如下情景:一人在推荐某样产品,下面一个人回复:xxx不香吗?(xxx为另一款同类产品)

原因:

可能是我抱有偏见,我一般会觉得这带着一种傲慢的味道,嘲讽别人做出了较差的选择。

但不排除也是抱着好心去推荐另一款产品或方式。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尽量避免使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脑瘫

  • 开始时间:2024年

现象

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上就有骂操作有问题的人为脑瘫。追溯其原因,可能最开始是骂逆天。然后缩写为nt,进而被打成脑瘫。

原因

脑瘫作为一种疾病,对患者及其家人是极为不便与不幸。这是我之前的一个模糊的印象。

但在看了中二病未痊愈这个博客和相关的搜索后,我才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脑瘫患者除了行动不便之外,与正常人无任何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更加有天赋。

写这里的时候我又发现自己的表达有问题。我刚才有意无意地,就将脑瘫患者与所谓的正常人做了切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种歧视。但实际上,幸于网络的存在,身体的不便完全可以被抹除。像刚才提到的这位博主,如果不是她自己写出来,我是不会想到她是位脑瘫患者的。

不管怎么说,将疾病作为一种攻击人的方式,这对那些患者及其家人是绝对不礼貌的,不管有意无意,都必须坚决抵制。


通话膨胀

  • 开始时间: 2024年

现象

我之前都对所谓的“宝宝”,“家人们”等词感到反感,原因是本来也不是家人啊,明明只是话都没讲过几句的陌生人。但只是隐约有个感觉。

今天看到欢迎来到通话膨胀3.0时代!,觉得说得很好。摘录下:

  • 通话膨胀1.0版本: 文字讨好症:字词叠加与称呼语泛化

    这一时期,为在聊天时塑造一种欢快积极的形象,人们会使用一些亲昵的词语,(如“宝宝”,“家人们”等),并将字词进行有意识重复,包括但不限于语气词(如“哈”,“滴”等)、动词(如;“好好好”,“买买买”)和标点符号等。这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们的社交距离,但也不可气避免地带来了礻十压力,并增加了社交成本。

  • 通话膨胀2.0版本: 梗文化泛滥与同质化表达

    随互联网兴起,一开始作为圈子文化里笑点的“梗”,逐渐演变为一场大众的文化狂欢。“yyds”和“绝绝子”等词,强势挤占日常语境,“文字失语症”随之出现。与生理性病变引起的失语症不同,文字失语者所经历的“失语”,更像是一种社会病。语言越来越匮乏,难以运用修辞或成语,根本无法表达自身所想。“文字失语症”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同质化的表达磨平了事物间的差异,从而削弱了人们的感知能力。如沃尔夫假说所言“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之间了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语言单一之后,思维和感受也会变得单一。因为词语语法匮乏,不能好好表达出自己感受到的是什么,慢慢地,感官也会随之钝化。

  • 通话膨胀3.0版本: 文字滥用症:字词污名化与严肃议题娱乐化

    这一阶阶,网络流行梗趋向肤浅化和污名化,有时更将原本毫不相关的词联系到一起:扭扭捏捏、畏畏缩缩的样子,则是“偷感很重”;亲密关系议题里, “CPU ”和 “KTV ”被用来削弱“PUA”背后的严肃性…… 大量可能带有不良指向的词语被滥用成灾,生活用语带上了污名与负面,却还要冠以娱乐的帽子为其脱罪。“万柳书院”事件爆火之时,无数自我奴化的评论蜂拥而至看似调侃自嘲的背后,不仅是对优绩主义下既得利益者的“赋魅”,更是简单地将努力与成功画上等号,漠视结构性的压迫,否定边缘群体的意义。

我自己最明显的感受是,牛逼和666这两个词我已经用得特别自然了,甚至是我都挺难想到要拿什么词去取代它们。这其实挺可悲的。